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十九节飞鹰展翅(2)(1 / 2)





  费特曼冯爱德华上校再次让707团的官兵们失望了一次。兴高采烈登上军车后准备进行第一次空中跳伞的707团官兵们达到目的地却没有听到运输机的轰鸣声,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并不是停满运输机的机场,而是另外一处平坦的训练场,地面土色很新,明显是刚刚在山林里面开拓挖掘出来的。五座高耸入云的跳伞塔如摩天大厦般一字排开矗立在训练场上。

  “欢迎来到菲特曼伞兵训练场。没错!它和我同一个名字,因为这座训练场包括那五座跳伞塔都是我设计的。在你们过去进行体能训练的两个月内,第七军的工兵部队一直忙着为你们建造这里。”爱德华一脸颇自豪的微笑,“而你们的第一次真正跳伞将在那五座80米高的塔上完成,维持两周后你们才能真正从飞机上跳下来。这就是你们的基础空降课程。”

  官兵们颇失望,在德国教官们的命令下开始检查伞包准备跳伞。

  “我为你们示范一下。”爱德华十分老练地背上伞包,在众目睽睽中被电梯送到塔顶。——官兵们屏住呼吸,爱德华从空中像石头一样落下来,然后用十分熟练的动作在半空中拉开伞绳,飘然落地。

  “不要对跳伞产生恐惧,除非患有恐高症。跳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只要你们掌握规律就不会再畏惧它甚至喜欢上它。记住,你们是空降兵,跳伞对于你们来说就是走路一样是正常不过的事情。”爱德华一边拖拽着降落伞走过来,一边发问道,“主伞打不开怎么办?”

  官兵们训练有素地一起用抱着腹部的右手做了一个使劲压拉的动作,然后把腹部一停,“打开备份伞!”

  “着地标准动作是什么?”爱德华继续发问。

  “双腿并拢,膝盖弯曲十五度;双手握拳,拳心向内,轻轻抵住额头,双肘夹紧保护脸部;下颚抵住颈部,防止后脑着地受伤。”官兵们齐声朗朗流利背诵道。

  “假如左侧倒地怎么办?”

  “膝盖以上部位向左侧方向倒,小腹以及胸部向前挺出;左键自然微抬,右肩下垂。”

  “很好。那假如落地后被风吹的翻滚怎么办?”爱德华微微点头,显然他对官兵们的回答十分满意,只等实践证明了。

  “以右膝盖将左膝盖向左侧方向用力压,使身体自然向左侧倒下,迅速翻滚减缓冲击力。但是在斜坡着落不采取翻滚着地而采取雀降着地,”

  “着陆身体接地部队依次是…?”

  “前脚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臀部侧面和背肌。”

  “很好,一般跳伞着地的冲击力相当于从1.5米高度向下跳,这些动作要领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是科学的证明,它们能利用你们身上肌肉较发达和弹性较多的部位将冲击力平均分散,减少对你们身体的伤害。同时我再强调一遍,在大风情况下落地后要控制住自己的降落伞并且迅速解脱伞具,防止自己被伞衣拉倒而在地面上拖曳。”爱德华叮嘱道,“这个时候你们要迅速转身面对伞衣,然后拉操纵带使伞衣塌陷,同时绕降落伞走步,一旦伞塌陷后就要拉住伞绳和操纵带之间的连接环,以最快的速度收拢伞衣和伞绳。明白了吗?”

  “明白!长官!”官兵们齐声道。

  “好了!小伙子们,上吧!”爱德华鼓舞道。

  为了避免部下官兵发生怯场畏缩事件而在德国教官面前丢人,团长高天鹰主动上前为全团做表率第一个准备跳伞,其实他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在全团官兵的敬佩的注视中,高天鹰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登上电梯。一分钟后高天鹰正在了跳伞塔最高端。

  “娘的!这里还真高的!”高天鹰看着仿佛近在手边的云朵和下面蚂蚁般的人群,一阵短暂的头晕目眩的感觉涌上心头。呼呼的冷风在身边擦过,高天鹰按捺了一下狂跳的心脏和微微要抽筋的腿肚子,心想:爱德华那老家伙说主伞和副伞的打开率都是万分之万,要是我不幸摔成了一坨肉饼,做鬼我也不放过他。恨恨地想完最不妙的情况后,高天鹰给自己打气道:你就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跳伞的空降兵了!想到这激动的荣誉,高天鹰毅然双腿一蹬,从八十米的高空一跃而下,顿时像被打中的麻雀一样以每秒9.8米的自由落体加速度越来越快地往下掉,空气紊流呼啦啦地吹动着高天鹰的伞兵服。原来跳楼就这种感觉!脑子此时却出奇清醒的高天鹰眼看着灰色的地面越来越近,在官兵们的惊呼中,高天鹰猛地拉开主伞,他默默数着数字——1、2、3!果然,背上一股沉稳的拉力拎住了他,使他的速度立刻缓慢了下来。

  掌声和欢呼中,一朵洁白的伞花携着高天鹰缓缓落下,落地动作标准无比。刚刚还没有从高空落地的踏实感和中途的惊险刺激中回过神来,高天鹰已经被围拢上来的官兵们兴奋地托起来抛到了空中。

  “好了!轮到你们了!”高天鹰脸上刚才摔了一片泥土,颇有点狼狈。为了转移部下的注意力,他连忙板起脸呵斥道。

  即将成为真正伞兵的官兵们立刻排起队伍依次走向跳伞塔,一波又一波的伞花在空中绽放开。

  一天下来,除五名士兵因为恐高症而不得不退出707伞兵团外,其他的官兵都顺利地完成了跳伞任务,但是摔的鼻青脸肿崴到脚的官兵一片又一片,而且这些小伤在他们以后的跳伞中将是家常便饭。五名在成为伞兵最后一步上折戟沉沙的士兵眼含热泪脱下伞兵军服,在战友们的惋惜中紧紧握着唯一能让他们保留带走的伞兵徽黯然离开了这里。

  由于跳伞塔数量少,全团官兵们被分为两组,跳伞训练和基础训练分为上下午交替进行。基础空降训练则分为四周,每一周都被爱德华等人相应地制定了“a、b、c、d”四阶段的训练计划大纲,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更困难。在加强官兵们的训练程度的同时,爱德华等人还挑选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基层军官深入训练成为跳伞长和先导员。

  跳伞长是每架运输机上负责组织跳伞的人员,他们不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中都是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角色,在训练时候跳伞长都有教官担任,但是在实际战斗跳伞中,则是站在队列最后的军官或者军士充当;先导员是空降部队的眼睛,他们在大部队空降之前跳伞后为主力部队表明伞降场的位置,以引导运输机群的准确进入,有时候先导员也要为机降部队表明机降场。这两种兵种都是空降部队中不可或缺的岗位。

  第一周a阶段仍然是以战斗技能的提高和体质的强化为主。按照德国教官的规定:除了受伤官兵,其他每个人在任何时候的移动方式都必须保持跑步,而绝对不许使用行走的方式。用爱德华的话说“哪怕半夜到十米外的厕所小便也要像大便一样跑着去!”如果哪个官兵被教官或者宪兵发现没有在跑,就必须当场做三十下俯卧撑;而进入团部食堂的必经之路上也被德国教官设置了大量精心设计的障碍,每次吃饭的时候707团官兵们都是翻跃一道又一道障碍才进入食堂。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三次10公里长跑训练外,50公里越野长跑也成为了每天必须进行的训练项目。官兵们的衣服基本就没有干过,在这些高强度的训练下一直被汗水浸透,德国教官的宗旨是:在这一周内,伞兵们要么被累垮打倒,要么被重新塑造。同时官兵们还要学会识读地图、使用指南针、判明前往预定地域的方向和精准的射击技术,食堂里面的空罐头都被收集来充当官兵们的射击靶子。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一个团一千伞兵在空中被空降后,分布的区域可能达到一百平方公里,伞兵们必须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迅速找到集结点和攻击目标。而令德国教官们刮目相看的是:707团官兵无一退出,全部完成了任务。

  当所有官兵都完成了三次以上的高塔跳伞后,第二周b阶段的训练重点逐渐从体能转移到了技能训练上,此时官兵们都已经在千锤百炼下的体能训练下练出了一身强壮的肌肉。伞训是官兵们每天不少于八小时的专业训练科目。训练场上摆放着十几架东北军空军运输部队报废的y-31c中型运输机充当练习教具,官兵们开始学习如何从一架飞机上采用团身式适当地跳出,如何操纵伞具以及如何着陆;不断练习着如何背着沉重的降落伞在颠簸的飞机上站立的离机姿势;不断地练习着原地弹跳,在模拟飞机上练三步离机;在两米多高的平台上千百次地一遍又一遍地跳下依次锻炼腿部力量和肌肉,这样使它能够在实训和实战中承受伞降着陆的巨大冲击力;还要在吊环和吊杆上练习高空保持着陆姿态落地,这样练习臂力,从而在伞降过程中才有力气去操纵降落伞在空中飘移的方向。这些关键技能必须要反复练习直到非常熟练地掌握。此外官兵们还练习从约12米高的塔上依靠一根另外一端和地面连结的斜绳缓缓降落到地面上,刚开始不会掌握技巧的官兵无一不被摔的大吃苦头。

  尽管训练科目繁杂枯燥且艰巨,但是官兵们都认真坚持地完成着。每当出现落后者的时候,德国教官便大喊:“怎么?累了吧!想放弃了吧!如果你想继续当步兵,你可以退出!”教官的话很清楚:空降部队是精英部队,只要精英。受到这话刺激的官兵们无一不奋勇争先地完成训练任务。

  当第三周来临的时候,摆在官兵们面前的是他们最厌烦最不感兴趣的一件事,虽然一点也不累,但是繁琐的程序让所有的官兵都头疼不已,那就是叠伞。

  光看着叠伞工具就让官兵头大:固定锥五个、包装钩子一个、包装针两枚、包装绳一根、沙袋四个、包装板一块……而叠伞程度的严格更加是远远超出了对内务标准的要求,仅仅叠伞前的检查就有十二项,从伞的履历表到稳定伞、伞衣、伞包。伞绳、连结索…而且按照德国教官的要求,检查伞具、折叠伞衣、整理伞绳。收拢操纵带、把折叠好的伞衣传进细长的伞衣套、把十米长的30股伞绳穿进束绳套、折叠稳定伞、完成包装等等等等的这一切工作在以后熟练的时候都要做到在跑动中进行并完成。

  叠伞的步骤也确实非常啰嗦枯燥,但是官兵们还在认真地在叠伞棚里面反复练习着这项技术:先把降落伞摊放在长桌上,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接着按照从下往上的方式装进内有金属框架的帆布伞包内:先放操纵带、再放进吊伞索(即伞绳)、然后是主伞、最后是主伞顶,它直接连着引导伞套和固定开伞索。每个伞包里面还装有一本工作手册,记载着打包者的姓名和日期,以供军官检察核对之用。练习场上,到处是德国教官和军官们来回检查的身影,他们严厉地盯着手忙脚乱满头大汗的官兵们,不停吆喝着催促和提醒他们,“注意伞绳有没有扭劲!”“四块棉丝搭扣粘满沾牢!”“你的锁针到位不到底!”“拉绳要掖顺!”

  一开始官兵们叠好伞后经常出现各项部件缠在一起和尼龙和丝织材料之间发生滑动的问题。后来有个士兵别出心裁地在各个部分之间叠放了腊肠纸,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发明很快在707团内传播开来,连德国教官都对这个廉价而有用的创造啧啧称赞,并且随着他们的归国而在德国空降兵中间传播开来。

  除了叠伞,官兵们还学习如何控制伞具,如何练习打开备用伞,如何吸收地面的冲击力,如何落地进行各种翻滚动作,如何失散后迅速赶往预定区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官兵们飞快的进步速度让德国教官都惊讶不已,后来爱德华等教官在回国后向德国军方写《东北军战斗力和军事潜力》报告的时候,纸上都溢满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