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漫步意大利(之一)(2 / 2)

西施庭教堂令人震奋的东西更多。但限于时间和精力,我只能把注意力全放在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上。

用文字叙述画面是不明智的。这些画的复制品传遍了世界。也用不着我多嘴。你可能一直没听说过什么西施庭,根本不知道谁是米开朗琪罗,但不见得没看过那些画。战争年代我们在河南打仗,解放了一个小城后,在城里的天主教堂捡来一大叠画片,带回文工团作学美术的参考资料,我曾分到几张背着它走了许多地方。解放后读了点有关的书,才知道那些画片全是复制的名画,其中就有《最后的晚餐》和《创世纪》。又过了好几年,才弄清了它们的作者一个叫达·芬奇,一人叫米开朗琪罗,两个都是意大利人。而这两幅画具体是存在于意大利什么地方,它们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画出来的,则又是近年来才弄清楚的事。这次看到米氏的原作,更多的是满足了我对这位艺术家的崇敬心情。

我们许久以来就很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文学艺术创作最不能用强迫令来领导,只按领导意图创作的文艺家也绝不会有好作品。正是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才对米氏的成就视为奇迹的。我就对米氏充满同情和敬佩。不是敬佩他如何为争取创作而战斗,不,他有那个雄心但没那个条件。他是屈从在奴隶式境遇中创作的。但他在那样的环境下竟能创造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以致使人怀疑专制和暴虐对一个坚强的艺术家到底有多大束缚作用。

米开朗琪罗是雕塑家、建筑家,但他对绘画不仅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偏见与蔑视,他是从来没有过要作画家的念头的。

1505年教皇于勒二世把年仅30岁的翡冷翠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召进教廷,要他为自己建造陵墓。他要把这陵墓建造得和罗马城相称,有山一样大的建筑,有四十几座雕像,完全是用大理石造成。米氏正要在雕塑这块天地中大显身手,对这命令欣然接受并雄心勃勃,为此他亲自进山里去选石取材。为这用去了8个月的时间,大理石运来罗马后摆满了圣·彼得广场,石块的高大和美丽曾使教皇为之狂喜,群众为之惊叹。米氏磨拳擦掌就要上阵大展宏图了,突然天地变色,教皇改了主意,把这个工程取消了。这不亚于五雷轰顶。米氏一听就不顾一切地找教皇辩理,结果是使他彻底绝望。

这是事出有因的。要知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文艺界热衷内耗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品,原来正当米氏沉迷在对陵墓的设计中时,另外几位也不算小的艺术家感到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经过密议,向教皇上了一本,说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建筑陵墓对教皇命运不利。建议把财力精力用去重修圣·彼得教堂,这才功德无量,消灾免祸。三说两说,教皇被说服,改变了主意。把米氏发挥特长的机会毁灭了。

米开朗琪罗在这时还要去和教皇争辩,不是找没趣么?果然,连教皇都没见到就叫教皇的保镖把他给轰出来了。这不仅使他的艺术创造化为泡影,而且经济上也破了产,因为他买的石头和从翡冷翠召来的工人钱教皇都还没付而且也不会再付了。米开朗琪罗来了艺术家的脾气,一怒之下离开了罗马,回到翡冷翠去。

教皇知道后非常愤怒,派人去追他,他还竟敢违命不回,教皇就下圣谕叫翡冷翠大公把米氏送回来,大公无可奈何地对米开朗琪罗说:“你敢跟教皇发脾气,这可是连法兰西国王都不敢干的事,我不能因为你得罪教皇,你趁早回罗马去请罪,那我还可以替你写封求情信,请教皇从宽处理。”

米开朗琪罗想逃往土耳其,没去成,想在翡冷翠躲着,躲不住,艺术家的脾气拗不过教皇的权势,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硬着头皮去见教皇请罪。翡冷翠大公特意派了一位主教跟他一块去为他求情。到了那儿,求情的主教还没说几句话就被教皇一顿乱拳打出来了。教皇命令米氏给自己在鲍洛尼城造个铜像,管制考察,以观后效。

米开朗琪罗搞的是石雕,从来不知道铜像是怎么个造法,只得从头学起,干了两年多,健康受了极大损害,总算把铜像造出来了。可没多久教皇的敌人又攻占了这个小城,把这铜像砸破改铸成大炮,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带回了罗马。

米氏离开罗马这些年,他的那些同行冤家完全成了艺坛当权派。消停了几年,看他又回来了,又感到了威胁。便再想方设法治他。他们认为真正要打垮米氏的办法不是挤走他,最好是在艺术上使他出丑,从精神上打垮他。这时正建造好专为教皇用的新西施庭教堂,建得格外高大,长40米,宽13米,穹形屋顶有800平方米的面积,同行们知道米氏对画画比浇铸铜像还外行。而这时拉斐尔在教廷画的壁画已经都完工。而且有了登峰造极的定论。他们就向教皇建议,叫米开朗琪罗到西施庭教堂那800平方米的大屋顶上去画屋顶画。要以拉斐尔之长胜米开朗琪罗之短,这确是制服米氏的绝招。教皇本来对米氏的一肚子气还没消,一听这建议,马上首肯,立即下令叫米开朗琪罗爬到屋顶上去干这个工作,米开朗琪罗这回告了饶,向教皇辞谢说:“这不是我的本事,我绝对不会成功的。”他甚至心服口服地向教皇推荐拉斐尔来接这个任务。可教皇下令说:“只能照办,不许推脱!”

尽管是天下第一的大师,尽管是空前绝后的巨人,他既没再发表声明,也没有进行抵制,忍气吞声爬上脚手架仰面朝天画那屋顶画去了。

米开朗琪罗在那脚手架上仰面朝天地整整画了5年。这个既不懂壁画又鄙视壁画的人用生命和意志创造了奇迹,给世界留下了这么一片光芒四射,美不胜收,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彩色丰碑。

米开朗琪罗把这800平方米的面积分成了三部分,中间拱顶部最大的部分,他画了圣经中有关创世纪的主要故事,就是我们从各种画刊复制件中常见的《神分明暗》、《创造亚当》、《伊甸园》等9幅名画。每幅都独立成章,合起来又成为一个整体。第二部分是顶篷左右有8个三角型的穹窿。他画了基督的家史。第三部分是周边的三角形空位上画了各种寓言者和女巫。整个屋顶画了434个人物,成百个故事。人物和故事,不同题材都用花卉图案分隔开。虽然画的是宗教内容,但绝没有超尘离世之感,人物的形象,环境的铺陈全是现实世界写真,即使今天的人看,也不觉得那天上人间和我们有多少距离。

5年时间,这是按天体运行的周期来说的,对米开朗琪罗个人来说可绝不是生命的几分之一,这5年简直可以说是用了他整个生命的绝大部分,他从画架上下来后眼睛已经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平视了,哪怕看一封信他也要举到头顶上仰起头来向上看才能看得清楚,他自己曾写过一首诗描写他那非人的工作状态:

我的胡子向着天

我的头颅弯向肩

胸部像枭鸟外腆

画笔上滴下颜色把我脸涂

成花花绿绿的图案

腰缩向肚腹

屁股变成秤砣

两眼昏花,视力猛减

以手带目,步履艰难

前身拉长,后背缩短

全身像一支弓被绷紧了弦

……

看过西施庭这片辉煌屋顶的人,会相信他这里并没有夸张。我仰头望着那些巨大的画幅,不一会儿就要低下头缓解一下脖子的酸痛。导游小姐叹口气说:“我们看一会儿都这么难受,他要在上边画5年呢!”

面对着这人类的奇迹,我完全被震昏了。我常为自己经过的创作逆境而遗憾,也为朋友们遭遇到的逆境而不平。而像这样在被凌辱被折磨的环境中用自己不熟悉的技艺,以多少个日夜创造出的艺术瑰宝,我不仅没见过,实在是连想也没敢想过,这不只是艺术的成就,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奇迹,这是人类生命之火燃烧的光芒,是人与命运殊死决斗并终于取得胜利的凯歌。

别因为他是艺术家便忽略了他更重要的品质吧。

米开郎琪罗是英雄,是无畏的英雄,是敢和自己和命运决一胜负的英雄。这并不比在冲杀声拼出性命容易,要在那种非人的折磨下时时保持创造者的自信心境,不断迸发创造的火花,要在最严酷的束缚下保持内心的最大自由,在最难堪的屈辱中保持最高的自尊,这容不得一点犹豫,容不得一点气馁。虚伪和矫情毫无用武之地。只有铁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信念才能把世俗的压迫踩在脚下,让生命之花开得这么灿烂。

我们学不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分,但要学他这份品性。



从西施庭教堂的边门出来,就到了圣·彼得教堂左侧一个夹道中,出夹道就是圣·彼得教堂的正门,也就是整个广场的正中间的位置了。昨天我们在圣·彼得教堂外边已对它的前景和整个轮廓作了番欣赏,这次便直接进到了教堂里边去。

圣·彼得教堂之宏大,仅在外边还感受不深。有些建筑是在外边看起来很壮丽,进到里边便不那么惊人了。圣·彼得教堂却相反,进去后反而比在外边观看显得更加宽广高大。您可以设想一下,站在跨径41.6米宽的大圆顶底下仰头往上看那137.8米高处,被彩色玻璃染成玫瑰色的阳光照耀得似真似幻的金色穹顶和似隐似现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那种感觉。脚下就是争论了数十年没有结果,后来在米开朗琪罗手中完成的十字形的大殿。这十字横竖各长140米,27.5米宽,46.2米高。在这么大的空间里从上至下,前后左右全被精美的雕塑、描金的彩画填满,人站在里边就像一只蚂蚁掉进一口镂金嵌银、玲珑剔透的多宝橱中。但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多宝橱啊。不说各个龛中有名有姓的先知和教皇的塑像,只圆穹四周和屋隅角落那数不清的装饰性天使塑像,每个都比真人大许多。进门左侧头一厢龛内就是米开朗琪罗那尊有名的《哀悼耶稣》青铜雕塑。圣母玛丽亚低头抱着从十字架解下来已经失去知觉的耶稣。母亲无告的悲痛和献身者那超脱的境界从两个人的姿态和面部上表露得细致准确,含蓄深沉,看过后使你再也迈不动腿,忍不住要擦眼睛。这些塑像,这些彩画,互相辉映,互相配合,使整个殿堂浑然一体,细细观察,绘画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笔勾绘,雕塑的每一条衣褶,每一根须发,无一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绝没一点敷衍,绝没一丝马虎。

走出圣·彼得教堂后。我很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一下明白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我想先冷静下来,准备再去威尼斯,翡冷翠,准备更用功地去读这本形象的大书,领悟更多点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坦白的说,这么宏伟又这么精致的建筑物我从没见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早就应该明白,而实际上现在才具体感受到的真理,那就是我们有曲阜孔庙,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等世界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这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我们应该为此骄傲,但不必因此就觉得天下第一,这个世界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人家也有人家的伟大贡献,也有人家的“世界第一”。风格各有不同,但不能分上下高低。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但谁也不能代替谁。世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