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九十六章 条件(1 / 2)


第二百九十六章:条件

走了半盏差的时间,果然就到了明籽宫,那宫人很快的进去禀报,青花亲自出来迎徽瑜进去。

“给王妃问安,娘娘在后殿陪着大郡主跟公主,您请跟奴婢来。”青花笑着说道。

“有劳了。”徽瑜心里松口气,面上的神情也缓和了几分,“那领路的小宫人倒是挺机灵的,说话也讨喜,怪招人喜欢的。”

“王妃真是抬举她了,这丫头做事情倒是挺利落就是有些懒散,所以不太常出去当差。”青花笑着说道,“来明籽宫当差也有两年了,虽然懒散但是做事情还算是认真,差事也都办的妥当,所以今儿个才让她去请王妃过来,不然这样的差事哪里轮得到她。”

徽瑜听着青花这样说,心里就明白了,果然是明籽宫的奴才,那就不用担心了。

夏迎白听到外面的说话声亲自迎了出来,眼睛在徽瑜的肚子上扫了一圈,笑着说道:“你这胖了不少啊,瞧着脸色也很不错。快进来,外面冷。”

“在家里没什么事情,见天的除了吃就是睡哪能不胖的。”徽瑜无奈的说道,在夏迎白对面的榻上坐了,就听到里面屋子里昭姐儿跟笑安公主的笑声传了出来。

“刚才昭姐儿一直吵着要找你,我就让人把你请来。没想到一会儿的功夫又跟笑安闹到一起去了,先不管她们咱们说说话,一会儿可又没机会了。”夏迎白道。

“过年就是忙,不过你又不用管那些俗务,忙谁也忙不到你。”徽瑜揶揄道,夏迎白纵然十分得*,但是从不插手宫内事务,这也是她聪明的一点。

没想到徽瑜却听到夏迎白讥笑一声,抬头惊讶的看着她。

看着徽瑜的眼神,夏迎白就道:“好好的日子放着不过,就是有人想要折腾,连带着别人都要跟着遭罪。”

“这话是怎么说的?”徽瑜难得听到夏迎白这样直白的抱怨,看来宫里面是真的有些不太平静。

夏迎白面色就有些不太好看,挥挥手让屋子里伺候的人都退下,这才道:“还不是因为靖王跟宁王的事情,如今德妃那边使劲在皇上那边讨好使劲,也不知道德妃使了什么招数,皇上已经一连半月在秀玉宫留宿了。”

徽瑜:……

要说起来德妃年岁不小了,皇宫里面年轻貌美的嫔妃不是没有,皇上还能被德妃一连半月绊住脚留在她那里,这可就真的是本事了。所以说宁王能一直得到皇帝的喜欢,还真是不是没道理的,虽然德妃经常也出昏招,有的时候也会坑了儿子跟自己,但是大多时候她的战斗力都是极其彪悍的。

比如,现在。

“难道你就打探不到一点消息?”按理说夏迎白在宫里面呆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一直受*,怎么着也有自己的眼线了。就算是秀玉宫是水泼不进的地界,但是也不至于一点消息都打探不到。

夏迎白低头,好久才说道:“现在还不敢肯定,不过皇后娘娘跟贵妃娘娘都不出面,我一个只生了女儿的嫔妃如何能直撄其锋。”

皇后不出面徽瑜还能想得明白,毕竟皇上跟皇后之间其实也就只剩下这个夫妻的名分。其他的皇后不在乎,只要后位稳当足够。毕竟,皇上喜欢哪个妃子在谁那里过夜也是皇帝的自由,只要这个妃子不作出违背宫规的事情,皇后是不会冒着被皇帝厌恶的危险做任何事情的。

但是贵妃也没动静就有些让人意外了,毕竟在这里后宫里,也就是贵妃跟夏迎白属于最得*的。德妃也一直有*,只是后来渐渐薄了。现在德妃忽然再获圣*,加上宁王这个儿子,贵妃就真的无动于衷?

“贵妃娘娘不出面,是不是逸王跟宁王……”徽瑜看着夏迎白问道。

如果逸王决定站在宁王一边,那么贵妃的表现就能解释的通了。更何况,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德妃复*也很有可能得到贵妃暗中帮助。

夏迎白却摇摇头,“应该不是这样,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想来这件事情应该不会持续很久,毕竟……毕竟皇帝也不是真那么专情的人。”说到最后一句,夏迎白的神色淡淡的。

徽瑜心里默然,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无数女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应有尽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痴情也挺难的,毕竟这是合法纳妾的时代。在徽瑜所处的那个时空,不许纳妾偷着养的不是大有人在吗?

爱情,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

没有任何一人敢说,我们的爱一定会天长地久,至死不渝。

只有一同走过的岁月,等你暮然回首的时候,才能确定我们真的牵手一辈子了。

“那么也就是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不太寻常。”徽瑜皱眉说道,“毕竟德妃陪伴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什么新鲜感早就没有了。”正因为这样,德妃还能做到把皇帝留住半月之久,这才是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

夏迎白轻轻颔首,“我跟你说这些,是让你知早作准备。”

夏迎白指的是什么徽瑜心里明白,肯定是因为年后钦差去江苏查案的事情。毕竟这个钦差的人选还是十分重要的,若是宁王一系的人,对姬亓玉这边就十分的不利,想要扭转局面必然要花费更多的力气。

德妃为了儿子,做到这个份上,徽瑜也是服气了。年纪一大把了,还真是豁的出去。

“多谢了。”徽瑜笑着对夏迎白说道。

“跟我客气什么。”夏迎白转头看着窗外,“若将来真有那天你答应我一件事情,算是报答我吧。”

第一次夏迎白开口说这样的话,徽瑜还是有些吃惊的,不过很快就说道:“只要我能做到的,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