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31章 大考

第431章 大考

三月十五日,邺都。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正是色启明时,城南一座栅栏新围起的空地外,挤满了前来观望的邺都男女,外地士子。 对于考试选才,当代人并不陌生。 地方察举的孝廉送入京师后,也要进行相关的才能考核;而地方上,郡一级也会时常进行考试,这类考试选出来的人才有一个专有名词‘高第’。第,顺序也,高第,即地方考试名列前茅的那批人。 当朝中孝廉人才不支用时,就会征发地方高第入京。 不过高第的考试、选拔比察举孝廉还要阴暗,否则高第一词也不会成为高门大第的简称。 如果按着后汉正常的取士偏重来看,孝廉是道德素质为优的一批人,而高第则是以才能为重。实际上,缺乏有效监督,孝廉、高第、贤良、有道这类取士选拔体系已被侵蚀败坏,成了地方大族垄断之物。 而现在河北方面进行规模的公开考试,引发的思潮变革、震动是很大的。 令人诟病、诽议不满的是这次公考只限魏公国籍贯,且做出了爵位限制,良佐中士爵位以上才有参考的资格。几乎限定死了参考人数和其阶级,良佐中士一般担任魏军什长,是魏军基层骨干力量。 按着资历来算,现在魏公国三军十校营中除去诸幢贵戚子弟组成的轻装骠骑营,余下九个校尉部里的什长,最少也是追随魏越征战两年的老兵。 也有部分因残疾而退役的老兵具有良佐中士爵位,只要这个爵位,这类退役在基层担任里长、亭长的伤残老兵抽出时间来参与考试。 还未返回中原的曹操领着史涣、夏侯渊混在人群中观望,见前来参考的兵士之多,令他们震撼不已,颇有些难以置信。 九个校尉部现役什长,及队率加起来足有两千五六百人之众,而此次赶来邺都参考的军士规模足有近千人! 这意味什么? 意味着魏军什长的素质,足以担任寻常汉军地方部队的队率、屯将! 意味着这批年青的什长、队率有足够的潜力成长为两千石要员! 夏侯渊感到匪夷所思:“难道传言是真,魏公早已在军中广开教化?” “恐怕是真的,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竖子究竟在图谋什么!” 曹操压低声音,看着一名名参考军士进入布幔围起的隔间里进行搜身,然后带着笔墨文具进入栅栏围起的考场中。 露考场上规划的整整齐齐四四方方,每一个位置上只有一把展开的交椅,交椅上放着一块供铺纸、书写的木板,考场设施十分简陋。 军法苛严,首次考试并无军士进行作弊……不止是畏惧军法处置,更关键的在于这是开辟地以来首次进行公开考试,都不知道考什么的情况下,参考者想要作弊也无从着手。 高台,青伞盖下。 魏越目光饱含着希望,这批人十几年后成长起来能独当一方时,就是他一统中原大施心中抱负之际! 主考官自然是魏越,待参考的八百四十六名现役什长、队率,及部分不甘心于基层的里长、亭长都坐在交椅上,或蹲坐在木板上用交椅来盛放笔墨文具后,魏越起身拔出腰间佩戴的七星宝刀,划开漆印封住的大木箱。 考题早已备好,足足有三套,这次是随机搬来一套。 此次考试没有那么多的程序,魏越亲手启封储题木箱后,一叠叠雕版印刷的考题被他取出,交给面前的八名虎士百人将,颜良文丑赫然在列。 一页页考题由参考军士自首列向后一排排传递,拿到考题的军士则开始沉思,或者研磨,有的思维敏捷又充满信心已开始捉笔答题。 青伞盖下,魏越拿起一页考题递给赵云:“子龙不妨来试试。” 与家乡女子樊氏新婚不久的赵云正处于人生最美妙的时间段,对生活、际遇的满足体现在赵云的一言一行之中,沉稳且自信十足。 郭嘉向来活泼多言,见预备的考题还有百余份,出列飘飘然施礼:“公上首开大考之事,可谓惠济苍生功在千秋。臣等适逢如此盛事,岂能束手旁观?不若,散题目于臣等,同参盛事。” 魏越见众人眼巴巴望着,露笑摆手:“善。” 他的主簿司马朗则出列拿起余下的题目开始分发,受限于字体大问题,所以题目并不密集,先是十道选自《诗经》的填空题,再次是十道执法时的判断题,然后又是十道执法时的选择题。 最后还有三道数学题,两道关于军纪、律法的默写题,以及最后一道选择性的论述题。论述题是多个题目任选一个进行论述,有农业、技工、水利、普法、强军等涉及生活百业的题目。 等一众臣属看完题目后,魏越才做出审卷要求:“前三十题,错十道者为下,后续论题不予考虑;错题过十道者,落选。错五道,后续六道大题错两道者,为中;前三十题错两道,后六大题错一道者,为上。若前后答题无误、得体者,晋爵一等,由国尉府另行委任。” 魏越很清楚这次参考军士的真实情况,几乎大部分都是追随他的老兵,也仅仅完成了文字启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连题目都认不全,只认识题目中的部分文字,所以审卷要求不能太高。 这类题目对郭嘉、荀攸、司马朗等人而言,也就是十来岁时的水准。魏越并不需要公布什么答案,前三十题答案是有标准答案的,哪怕是执法、断案类的判断题,也是有标准的答案的。 赵云看着开阔校场上专心考试的八百余军士,心中也是感慨不已,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等魏公国扩展疆域,有爵位者数量暴涨后,可能参考者会有八千之众,甚至一次考试有八万人也不奇怪。 今后考试做出分级,也就成了必要的环节。 “等邺都扩建完成后,我将在东郊大造石经碑林,以平早年心愿。” 等候考试的闲暇时间里,魏越谈起了自己的理想:“当年我随师兄顾元叹,九江都尉陆骏入雒时,借宿山阴韩公宅中。就当时韩公督造石经一事,韩公担忧石经会毁于战火,曾嘱咐于我,让我另选址再造一处石经,以防万一。今我建国立都于邺,是该完成韩公遗愿了。” 对于帮助自己良多的韩,魏越是很怀念的。 着眨眨眼:“我将效仿汉太学,于东郊立魏氏国学,待我师太傅蔡公辞官出雒后,我将迎蔡师至邺都,请蔡师创建魏氏国学。为区别郡学、县学及乡学,魏氏国学就叫做大学。” 所谓太学,就是最大学校的称呼,大的极致就是太。 闲聊放松之际,却不想前线军情紧急,被国尉府送来。 “公上,董卓屯兵于孟,与北岸袁绍、刘备相持,随时可能决出胜负。” “另据幽州方面来报,张举途径辽西郡海阳时,为刺客所伤,张举屠海阳三千余户。” 连续两道军情,关键的其实只有一道,另一道是搭伴送来的。 详细的军情奏报在一众臣属中传阅,魏越见都看完后,询问:“孟之战,诸君以为会持续多久,胜败又当如何。” 荀攸道:“董卓新胜士气正旺胜率极大,袁绍丧家之犬,恐难以长久与董卓相持。” 郭嘉稍稍思索也道:“河东乃雒阳屏障,顾忌公上威名,董卓此前不敢轻取。今袁绍进驻孟北岸,若不予以重惩,时间长久后,难免雒都公卿生变。再者,孟乃雒都近榻之地,袁绍屯军他处也就罢了,却屯兵孟北岸观望雒都,此董卓所不能忍也,危及董卓根本。故孟之战乃关系根本之战,董卓势必全力以赴,袁绍战败当在八成。” “我也不认为袁绍有胜率,只是此事兴许另有变故。” 魏越语气斟酌,猜测道:“袁绍如今做出进击雒阳之态,有别于关东各路进退犹豫之军,意在争夺讨董大义。对我河北而言,董卓受困于战事,乃是妙事。或许,袁绍率部进驻河东,是认为会得到河北援助?” 郭嘉轻轻皱眉:“公上脾性刚直,乃世人皆知之事。袁绍拒交东中兴剑一事令公上颜面无光,又怎会强忍心中不快,援助其军?” 荀攸暗暗观察魏越,见并没有因郭嘉之言而恼怒、不快的样子,遂:“难道袁绍当众拒绝交出中兴剑,却会暗遣使者送中兴剑于公上,以此平息公上怒火?” 魏越也是皱眉,一时判断不出袁绍本意。 河东是死地,只有得到河北的支援,河东就是一处活地,能让袁绍进退由心,扰的董卓精疲力尽。 北面的平阳郡,东面的河内郡都屯有河北重兵,不论是军事声援还是物资支持,都能给与袁绍极大的帮助。 比如现在,一旦让董卓的主力突破黄河一线登陆河东,那就能横扫袁绍、刘备两部近三万人。而且战败后,袁绍、刘备跑都没地方跑,除非向平阳、河内撤退。 想到袁绍很可能暗中拿中兴剑跟自己交易,魏越心中恶心,语气不快:“就此事诸君好好讨论一下,若袁绍遣使持中兴剑来告罪、求援,该如何答复。若予以援助,又该如何援助。” “此外,袁绍使者若来,务必提一条件,我要其子袁谭为质。”